學習一門自然語言,便是在認識一個種族的歷史與文化。換言之,學習英語便是在學習英語母語者的歷史與文化。
一:想想英語母語者與“我們”之間的區別在哪環境上的:擁有英語思維。擁有本土優勢,每時每刻都在使用英語。擁有英語世界的歷史、常識、文化、諺語、節日等知識。實際上的:遣詞精確,力度合適。受過一定教育的在語法上基本不會出錯。英語笑話、典故、諺語、雙關、慣用表達隨手沾來。
觀察大部分人的母語和外語的表達,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人們說母語時總是可以反映迅速、脫口而出;但是外語卻不同,除非外語水平特別高,否則,說起來是非常容易卡殼。也就是,母語組織語言的能力很快,幾乎是下意識的;但是外語的語言組織過程卻慢很多,在對話時總是要費很多功夫、很吃力才能勉強跟上普通交流的速度。我們對母語和外語反應速度的快慢是由什么造成的呢?
其實就是語言的思維。這里我分享一個免費的學習英語語言思維的課程給大家,還是外教教學,能很好的提供一個純凈的英語學習環境,點擊下面領?。骸?a href="http://www.rjcnn.com/yypeixun/?qd=kwgwwz" target="_blank">http://www.rjcnn.com/yypeixun/?qd=kwgwwz】
多項實驗證明,語言與思維的對接應該是直接、高效的“一對一”,如果思考過程需要借助其他語言,則無法完成正常有效率的交流。而我們大多數國人在使用英語交流時,往往會在腦海里默默把英語進行漢譯、用中文思維去思考、再將中文英譯,完成這一系列中英互轉,最后才張口表達。如此輾轉反復的中英轉變過程,極大拖慢了我們的交流速度。很多人沒有刻意使用這種“翻譯法”,甚至從未意識自己有在使用中文思維來翻譯,不妨給自己測試一下:聽一段英文,客觀地感受一下,你在聽的時候,腦子有沒有在快速地轉動忙著在翻譯呢?可以說,在國內的外語教學體系下,大多數人很難逃離“翻譯法”的魔掌。為什么呢?這與人們喜歡或者習慣通過背單詞、學語法來“理解”英文詞句有關,因為這樣的學習方式,就是在不斷地強化英漢之間的聯系。
而語言思維應該是什么樣的呢?索緒爾說:語言符號本質上是語言使用者的某聲音與該聲音代表的概念之間的聯系。這里的“概念”可以理解為與該聲音有關的圖像、動作、場景等等。比如當我們說,“咱們去吃肯德基”這個句子時,腦子會瞬間閃現出餐廳的模樣、KFC的標識、肯德基的食物等等,這種直接通過聲音反應出的“腦海畫面”,就是語言思維的體現。
二:如何使自己的知識儲備范圍(stock of knowledge)向英語母語者貼近?
按第一部分,我們可以問一下自己——中文母語者大部分都有什么知識?
1.從熱門時事或娛樂里衍生出來的字詞用法、典故、梗(哏)
2.歷史流傳下來的慣用語和諺語的典故、名言名句、神話故事、民間傳說
3.至少聽說過一些近代名人,包括電視名人、歌星、網絡紅人、行業大牛,以及他們的軼事
4.日常生活與文書辦公用語,分辨正式與非正式遣詞的能力以及通常在表達一件事物時有多個候選方式
當你的知識儲備向英語母語者靠攏后,你能夠:了解文化差異:
1.不會說出獵奇或者在無意間制造冷場的話,亦不會鬧笑話
2.同時擁有兩種語言的思維方式,而且在使用語言表意時有更多選擇3.可以非常愉快地與英語母語者交流,而他們甚至意識不到你的母語不是英語最后,回到開頭所說的,如何讓英語變得像母語一樣流利?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把英語當做母語一樣來學」。
其意思并不是要把英語轉換成母語來學習,而是像我們學母語時一樣,運用語言思維的模式來自然習得。當然有條件的話,給自己報個外教培訓班也是很不錯的,點擊下面的鏈接免費領取一節外教一對一的英語課:【http://www.rjcnn.com/yypeixun/?qd=kwgw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