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小伙伴們往往會有這么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喜歡把“Oh My God”、“Oh Shit”、"What the F"等美劇中經常出現的高頻口語掛在嘴邊,其實在這些詞背后有著不少深層的文化隱喻,它們可不是張口就能用的。有很多時候當你為了顯示自己滔滔不絕的口語時,實際上可能已經在老外眼里被打上“不禮貌”甚至“傻×”的標簽了……
Oh my God!——能不說就別說
大家會說英語了,難免時不時的來一句Oh my God,尤其是碰上什么讓我們驚訝、驚喜的事情時。比如說,一年前我離開家時門口正在修路,一年后我回去,居然看到同樣的人還在那里修路,我會情不自禁的自言自語:Oh my God!So slow!自言自語還好,如果是對老外說那就要小心了,不是因為老外不喜歡我們說他慢,而是一部分老外不喜歡我們把他們信仰的God和那些完全不相干的事情聯系起來,而且對他直呼其名。在英語世界,很多老外是不相信上帝的,而且,許多老外看不慣那些相信上帝的人。因此,一些不相信上帝的老外會把Oh my God掛在嘴邊,從而對上帝和相信他的人一并諷刺。很多身在英語直接的中國人也不相信上帝,但是我想我應該配合那些信上帝的人捍衛其權利,所謂信仰自由。這就得從少用、慎用Oh my God做起。不過少用、慎用的尺度很難把握,因為有時很難知悉周圍老外誰信上帝,誰不信上帝,誰半信不信,所以,要避免冒犯別人,對Oh my God最好是能避免。順便避用Oh my Jesus和Oh my Christ,因為都和上帝有關。戒了Oh my God后,我們可以用Oh my Gosh和Oh my goodness作為替代,這樣既能表達我們的意思,又避免了對上帝及其信仰者的冒犯。
Excuse me,sir!也不能放心用?
我在國內曾經一度認為用中文稱呼別人而困惑,尤其是稱呼年輕的女子,本來好端端的一個稱謂小姐,偏偏被用來特指一部分人了。本來嘴就笨,加上客觀上缺乏合適的詞,造成了我的稱謂障礙。我這一障礙似乎遷移到了英文上,我用英文稱呼別人方面至今未能做到得心應口,有時還犯錯。比如,前幾天我還因為要找個地方,在喧鬧的大街上沖著迎面來的陌生老外大聲嚷道:Excuse me,mister!出口才反應過來,忙改口:Excuse me,sir!好在老外行色匆匆,可能根本沒聽見我的話,或者根本不懂英語,就和我插肩而過,根本沒看我一眼。
我之所以改口,是因為我說出Excuse me,mister!的一瞬間,就感覺自己說的是Excuse me,Mr....!聽起來仿佛我知道那位先生的姓名,只是一時記不起來,奮力想說出但是還是沒說出的感覺。我想這也許是Mr不能單獨使用,不能單獨用來稱呼別人的原因。
我想重點說一下這個sir。這個詞很簡單,簡單到在香港找個不知道阿sir的人都難。我在讀初中的時候就知道Excuse me,sir!了。幾十年過去了,還在這里鉆牛角尖,實在是另有隱情。
在我的記憶中,我說Excuse me,sir!的效果大多數不理想。說不理想,是因為我隱約感到老外看我的眼神有點異樣,我嚴重懷疑那眼光中藏著一絲輕蔑。說來你可能不信,偏偏是我忘帶sir,只沖他們大喊一聲Excuse me!的時候,反而覺得能使他們立刻止步并殷勤的問我:Can I help you?
至此,我對sir的效果已經抱有懷疑態度。有兩個老外,使我的懷疑有了突破。這兩人的身份均是推銷員,談話中sir不絕口,不顧及我臉上尷尬的表情。
這讓我想起我在路上大喊:Excuse me,sir!的時候,對方會不冷不淡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把我當推銷員了?
老外現在更喜歡在稱呼上選擇簡單的版本,比起Excuse me,sir!,很多老外愿意用Excuse me!
說道sir,我們自然回想到Yes sir!在真實的會話情景中,這句話也已經很少用了。老外現在用這句話時多帶有諷刺、調侃、開玩笑之意。比如:五歲的小男孩不讓爸爸看書了,爸爸會說Yes sir!,然后報之一笑。
不過,在很多情況下,比如商業、服務業及其他較為正式的場合,除非對方另有建議,通常還是要用正式稱呼的。
Yes還是No?傻傻分不清楚
懂YES和NO,會說YES和NO,是在英語學習中一個不小的進步。我曾經一度聽不懂YES和NO。說聽不懂,當然不是渾然不知,而是指一時聽不懂,沒有及時反映過來YES和NO所知的到底是肯定還是否定。
在和老外說話是,也常常在該說YES的時候說NO,在該說NO的時候說YES。比如我們很多時候會這樣說錯YES和NO:老外說:You can't buy trust.按我們的邏輯就直接回應:Yes(是的,我不能)。知錯后立即補救,用Yeah、Right、Exactly等詞含糊帶過,希望對方能理解我們只是一片真心要附和他,不會察覺我們犯的錯誤。
你可能要辯稱,這Yeah也未必算錯。這不是因為你寬容,而是因為你可能也有前科。但是我想說的是:在此情此景中,我們為什么不能信心十足的說個NO來表示附和呢?該說NO的時候不敢肯定的說NO,就是錯!
有時“OK”并不“OK”,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5年前,我曾經觀摩過某語言學校的一節口語課,印象特別深:那位老師在一個小時的口語課中沒說一句中文,但是我似乎也沒有聽到一句完整的英文句子,因為興頭到尾,他用了數不清的OK。不僅在慌亂遲疑沒話可說的時候用,就連正常停頓時也總用,有時候用一連串的OK,才能吧一句話說完。
無獨有偶,不久前我有機會在上海一所重點中學聆聽一位英語老師的即席翻譯,居然也是句子斷OK不斷,校長惜字如金的精煉中文,被那位老師翻譯成英文后,頓時成了OK專賣店,我這個聽眾都不好意思,不敢抬頭看那個老師一眼。這一記憶,驅使我要弄明白OK的前世今生,弄明白它何以讓許多人掛在嘴邊樂此不疲。
OK可以寫作Okay或O.K.。至于這三種寫法哪一個更正宗,目前還沒有共識,完全取決于不同報刊的喜愛。
大體上,Ok一次表示贊成、同意、承認等比較隨意的用語。
在描述某件物品時,他表示該物合乎要求,如:
That's okay to send for print.
或表示質量可以接受,但是不是特別好,如:
The food was okay.
用于對話中,它可以表示順從,如:
Okay,I'll do that.
或表示同意,如:
Okay,that's good.
等等
關于Ok的起源,說法五花八門,卻沒有一種讓人信服。雖然說它是來自英語,但是進入21世紀,Ok已經成為全球化的用詞。
在英語中,Ok幾乎可以用作任何一個詞性。
作名詞時,表示同意或批準。
作動詞時,具有相似的功能。
作形容詞或是副詞時,它有質量足夠好但不是特別好的含義。
Ok如果用作感嘆詞或是插入語,可以代替all right或that is enough。
如果用作反問詞,看起來像附加問句,而實際上市請求確認。
Ok有時候可與all right 或是satisfactory相互替換。
Ok是一詞多用的高頻詞,超級能干,不應該被埋沒,該用則用,無可非議。但是凡事均有個度,一句話中,用太多的Ok,難免會讓這個享有不凡出鏡率的詞過度招搖惹人討厭。想想看,如果我們在講中文的時候,不分青紅皂白,一個勁的在句子中加插“好”,聽起來也很難讓人覺得Ok了。
“Thank you”最好能時刻掛在嘴邊
我有一個發現,英語說的越好的人,越喜歡說Thank you,同時,越喜歡說Thank you 的人,英語越好。
不解決不會說,不愿說thank you的問題,英語很難好起來,至少母語為英語的人很難認可我們的英語。一句簡單的Thank you果真如此有效?地道的Thank you行為模式能幫助我們認識和理解英語國家人的思想狀態,而所謂的英語思維正是建立在對思想狀態的認識和理解基礎之上。在國內,我下出租車的時候會說謝謝,但是下公交車的時候,從來沒說過,因為我想車上有那么多人,司機不是為我一個人服務,干嘛要我來道謝,再說,司機在前門,我從后門下車,隔空說句謝謝挺麻煩的。可是在英語國家就不一樣,幾乎每個說英語的人,從巴士的后門下車時,都會鄭重的說一句:Thank you,driver!也許taxi、bus并非百分百的例子,再比如自己駕車,在路上會遇見一些拿著專業的清潔工具的人,趁著數十秒的紅燈間隙為我們清潔擋風玻璃。對這些人的勞動,大多數人會一元兩元硬幣作為回報,并說聲Thank you!也有人因為沒有零錢,只說聲Thank you。我們大多擁有一個美德:含蓄。面對別人的禮物,只會擺出一臉歉意而又欲言又止。但到了國外才知道,說出口的東西才算數。不善于說Thank you和不善于說I'm sorry一樣,已經不是什么含蓄了,有時候會讓人感覺到怎么這樣粗魯無禮。
關于How are you的回答
不同地區的:
懷念亞歷山大君,很多人都把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的回答來嘲笑國內的英語教育. 可是在英國很多本土英國人就是這樣回答的
但是國外很少有人問你How are you。一般都是How are you doing,澳洲還有How are you going。據我在澳洲生活的經驗,當老外問How are u時,老外的回答是Good thank you。
美國人說 Good, I'm fine, I'm good, I'm doing good, I'm doing well, 再加 Thank you! 或者 and you?不同級別的:低 well. good. fine. I am well. I am good. I am fine. not bad. very good. not too bad. not really good. just so-so.中 excellent. wonderful. splendid. marvellous.高 Couldn't be better/worse! Good,I'm on the top of the world! Can't complain, I'm still alive.不同心情的:1、心情一般時1). Just fine. Thanks. 還好,謝謝。
2). All right,and you? 還行,你呢?3). Can’t complain./ OK. 還好!
4). Same as ever./ Oh,the usual round. 老樣子。5). So-so,thanks. 不過如此,謝謝。2、心情很好時
1). Pretty good,thank you. 非常好,謝謝。2). Very well. How about you? 很好。你怎么樣?
3). I’m extremely well,thank you. 我好極了,謝謝。
4). I’m very well indeed/Great! Fantastic! thank you. 我真非常好,謝謝。3、情消極時
1).Pretty bad!糟透了!2)Awful!糟透了!如果回答bad,一般人家會問你what happened?
你就不得不回答一大堆,所以為了節省大家的時間,禮貌性的回答一下即可,別忘了說thank you!
M樓是幾樓?
有一次我拿著書目到奧蘭克大學的圖書館借書。書目上共有5本書,我自己折騰的半個小時,一本也沒有找到,只好請人幫忙。結果可想而知,一本需要到街對面去借,而且只能借兩個禮拜;一本兩個星期以后才有空缺;另外兩本都不在我折騰的level G和level 1,而是要到level M去找。
我進進出出不少樓,還真沒見過M。
來到電梯口,我不知道要去哪一層,是先down還是up。我只好先上電梯再說,還好我一眼看見了M,趕緊按了下。雖然到了M層,但是我心里很不舒服。我問一個和我一起走出電梯的人:What does M stand for?她對我莞爾一笑,說了個單詞:mezzanine。
我并不知道這個單詞是什么意思,只能默默記下,回家查找信息。
回到家,我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查level M的英文意思,不用說,很快,一下子就查到了那位同學告訴我的mezzanine是什么意思。mezzanine的意思是介于兩層樓之間,比其他樓層要狹小的樓層。mezzanine尤指一樓和二樓之間的樓面。
可見level M指的就是level mezzanine,從當時那個同學告訴我這個單詞時候的神情,可見這并不是什么生僻詞。
Long time no see——地道中國出品
英語有一個習語,我們感到分外親切,用的時候也是那么的恰到好處,那就是Long time no see!它在我們眼里是那么的直白易懂,不用刻意去記憶,也不會忘記。但是這個習語在一些native English speaker看來卻是不可理喻,語法怪異不說,表情達意也頗另類。盡管有的人相信這句話起源于印度或日本,但是會中文的人誰不明白,這分明是我們的語言。好久不見,這多么熟悉的聲音??!據考證,這句話一百多年前就遠傳到美國,不斷地從英語水平有限的華人口中說出,漸成氣候。這當中成龍大哥功不可沒,在他演的好萊塢大片中,Long time no see!成為中式英語的精髓,和中國功夫一樣深受老外喜歡。中文的萬千語言里,為什么Long time no see在英語中一枝獨秀呢?據稱還是因為這句話的簡單傳神。我們給老外輸入的不僅僅是簡單化的句子,更重要的是“好久不見”這一獨特的中文寒暄文化。
我感覺老外接受Long time no see!大獲成功后,好像掌握了核心技術,于是大肆的進行復制,生產出蔚為壯觀的Long time no see系列。
Long time no see!是這個系列中的優勢產品,好友好長時間沒聯系,打電話到你額辦公室來,你又驚又喜,情不自禁的說:Long time no hear!
異曲同工的表達方式還真不少:
Long time no study!媽媽愛對小孩說
Long time no talk!好友見面愛說
Long time no drink!酒鬼愛說
Long time no smoke!演鬼愛說
Long time no play!不愛學習的小孩說
Long time no chat!八卦愛好者說
Long time no sing!麥霸說
Long time no update!管理員說
Long time no blog!微博控說
Ouch——功不可沒的感嘆詞
假如我們不小心被針扎了一下,或者別人不小心重重的踩了我們的腳,如果不想釋放不自覺的本能,我們應該作出什么反應呢?這要看踩我們腳的是什么人,是同胞,那就比較簡單了,你只需“哎呦!”地叫一聲,大不了再緊蹙眉頭做痛苦狀。如果是講英語的人,我們除了“ouch!”一聲外,似乎也別無選擇。不過,如果英語學到家了,我們會在被針扎之時本能的喊出“ouch!”
擺脫中式英語,培養英語思維,像ouch這樣的很難躋身各種雅思詞匯表的小小嘆詞,可謂能夠小兵立大功,不妨嘗試多掌握。而往往正是這些詞,中國學生不大容易從課堂上扎扎實實的學到。
How do you do就像是一個傳說!
初次和別人見面,或被別人介紹認識某人時,要說“How do you do?”,不要說別的,絕對不要說“How are you ?”,而另一方則要以同樣的“How do you do?”來回應,這個知識點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問題是我在國外這么多年,和無數人初次見面的人打過招呼,也給無數的初次見面的人介紹過,可就是從沒有從別人口中聽到過一句“How do you do?”。困惑之中,我“拋磚引玉”地沖對方叫:“How do you do?”,心想這下對方除了“How do you do?”一定沒話可說。結果我更加困惑了,沒有人那我的How do you do?當回事,照常說他們的“Hi,I‘m Ian,nice to see you!”,或者干脆一個“Hi”完事。
真正到了國外才知道,在中國人氣很旺的How do you do在這里簡直就是異類。一個老外給我說:“How do you do我們只能從兒時的記憶中才能找到它的蹤跡。我敢肯定我一生中從未用過它一次,也不記得何時何地聽過?!蔽蚁肽蔷秃臀覀円娒嬲f:貴體無恙差不多!
不過How do you do在英國上流社會確實是顯赫一時,一度是最常用的,最體面的問候語。
斗轉星移,若干年后的今天,不只是在英美,包括其他英語國家,平時都已經幾乎聽不見這句問候語了。也許,在“自由、平等、人權”為核心價值的現代英語國家,沒有誰想特意用語言吧“上等人”的標簽貼在自己臉上。及時在很多很正式的場合,也已時興使用平民化、大眾化的語言。
其實老外未必想和你說話,真的!
和老外交談,對我們這些正在練習口語的人來說,可以說是多多益善??墒钦驹诶贤獾慕嵌葋碚f,他們未必這么想。為了保持友好和禮貌,在談話中我們應該知道掌握分寸。如果老外已經發出結束談話的信號,我們一定不要繼續糾纏。
再直率的老外,大概也不會直截了當的告訴你:Please stop talking!他們會采用一些策略的,我們必須要會這些策略,才是知道他們的本意。 策略1:It's was nice talking to you. 策略2:I'd better get back to work. 策略3:I know you are busy,so I'll let you get back to what you are doing. 策略4:I think we have talked long enough. 策略5:That is all very interesting. 策略6:Thank for calling. 策略7:Talk to you later. 策略8:Have a nice day.
老外結束談話方式充滿個性,但一般都可以歸入上面八類。識別、破解這八類策略,熟悉這些策略的標志性句子,我們可以在老外想結束談話時放人,從而使他們覺得和我們談話比較comfo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