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英語語法規律,掌握語法不用愁!
無論多么復雜,英語句子本質是一個樹形結構,包括一個主干和若干樹枝。
這句話是這個英語語法大廈的基礎。所有的知識點都建立在這個核心上。這篇從某種方面詮釋了這個核心定律的前因后果。
正文:
如果我們將一件事情分為重點和背景,那么中文一般是鋪陳背景,再進入重點;于此相反,英文習慣開門見山,先把重點放出,然后再把細節和背景加上去。
這種思想的一個體現,就是英語的從句。
1,先用一個以前舉過的例子來拋磚引玉。
想象一個場景:你剛才在樓下星巴克買飲料的時候,看到兩個人在爭執,其中一人朝另一個女士扔了一杯滾燙的咖啡。
于是第二天你想把這個事情敘述給在樓上的同事,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一個中國人和外國人在陳述方式上的不同:
中國人往往會這樣說:
我給你講啊,昨天我在樓下星巴克買咖啡的時候,看到兩個人在吵架,其中一個人直接把咖啡扔到了另外一個人身上!
相反,一個老外大約是這樣描述的:
I saw a guy throwing hot coffee at a womanduring an argument while I was buying drinks in the Starbucks yesterday.
這件事情的核心是「扔咖啡」這件事情。買咖啡,吵架,昨天等等都是屬于背景信息。我將核心信息用粗體標識出來了,下劃線標識出了背景和細節信息。你應該不難看出,中文習慣先鋪墊背景,再說重點,是一種由大到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維;英語開門見山,先說要點,再補充細節,是一種由小到大,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
現在你明白了這個區別,我們再來看看上面這句英語,during 是介詞,while 是關系副詞,引導了一個狀語從句。這說明了它們本質上是一個標記,這個標記在告訴你:Hi,請注意,我現在開始補充事情的細節了哦!
如果我們將「扔咖啡」這件事情看做一棵樹的主干,買咖啡,吵架,昨天等背景信息都是枝葉,他們是對主干的補充。而 during,which等這些虛詞,則是枝葉和主干的連接點,它們的存在本質上是在標記背景信息。
我們再來看一個關于從句的例子:
The boy, who i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said, when I spoke to him, that he was very hungry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
這個句子包含了定語從句,狀語從句,名詞性從句。全句的主干是:The boy said that he was hungry。其余的從句用來補充背景,分別由 who,as if,when,that,because來顯性地標識。如下圖,紅色為句子的主干,從句就好比打架在主干上的分支。這個結構又是可以延展的,比如 as if 引導的方式狀語從句是搭架在 「who is crying」上的。
看到這里你應該明白:無論是何種從句,它們都是為了補充背景信息,所謂的先行詞只不過是為了顯性地標記從句。
所以,英語往往以一個主謂結構為主干,通過大量非謂語動詞,分詞,介詞,連詞,關系代詞,關系副詞等顯性標記將背景和細節等信息搭架在主干上,呈現出一個樹狀結構。而漢語不是樹狀結構,漢語是平行結構,所以我們在翻譯幾個有很多從句的句子時,往往要將它們拆分成幾個句子。
2,既然名詞性從句,形容詞性(定語)從句或是副詞性(狀語)從句都是以補充附加信息的角色出現的,那么它們表面區別其實就體現在名字上了——名詞性從句在句子中起名詞作用;定語從句在句子中起形容詞作用,用來修飾名詞;狀語從句在句子中起副詞作用。
既然名詞性從句可以等同于名詞,那么它就可以充當名詞在句子中能夠充當的角色,于是我們就有了主語從句,表語從句,賓語從句,同位語從句等。
定語從句可以等同于形容詞,用于修飾名詞,那么理論上講,句子中任何有名詞的地方就可以出現定語從句。當然,中國學生有濫用定語從句的習慣,導致寫出來的句子又臭又長,這一點我會在關于定語從句的帖子中詳細說明。
狀語從句即為副詞,用于提供時間,地點,原因,條件,讓步,結果,目的,比較等信息,那么就有相對應的狀語從句。